(資料圖片)
增資“補血”已成為近兩年不少險企的當務之急,原因無外乎滿足償付能力標準、業務實現持續發展。不過,面對復雜多變的資本環境,有的如愿以償,有的仍在翹首以盼。
近期,銀保監會發布的保險業償付能力和風險狀況再次引起關注。面對“償二代(||)”,險企提交的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不達標險企數量明顯增多,還有部分險企正在徘徊在不達標的邊緣。因此,不斷尋求資本解困,成為越來越多險企的選擇。
據『A智慧?!唤y計發現,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來監管已批準16家保險公司、1家保險資管、1家保險科技公司的增資申請,涉及資金近300億元。
從增資的公司看,包括漢諾威再保險上海分公司、匯豐人壽、太平科技、英大泰和財險、三星財險、同方全球人壽、太保壽險、橫琴人壽、太保養老產業、太保健康、平安健康、安聯資管、平安養老、泰康養老、鼎和財險、中郵保險、中荷人壽、中韓人壽等。
在這18家公司中,中郵保險增資數額最多,為71.6億元,其次是英大泰和財險,獲批增資35億元,平安健康獲批增資26億元。
不過,『A智慧?!话l現,這些險企的增資申請大多數并不是在今年提交,有的是在2021年發布的增資方案并提交監管,有的是在2020年時就已經提交了增資申請,甚至有的險企增資申請提交得更早。
例如,同方全球人壽的2.3億元增資,其實在2019年7月就已對外發布公告。據當時的公開信息看,這2.3億元的增資額由中外股東按照持股比例同比例增資,且當時在董事會上得到了全體董事的一致同意。
然而,事情并非像想象得那么簡單,同方全球人壽的這份增資也一拖再拖。直到今年8月獲批,其注冊資本金從24億元增加至26.3億元。
與同方全球人壽有類似曲折增資經歷的還有三星財險。據悉,早在2020年12月,三星財險就曾發布增資方案。按照當時的計劃,三星財險擬引進包括騰訊在內的5家新股東,增資額共5.52億元,如果增資完成,三星財險注冊資本金將從3.24億元增至約8.76億元。
但這一次增資方案并未得到批準。2021年6月,三星財險調整增資方案。從第二次增資方案來看,雖然增資數額并沒有變化,但引入的股東有兩家生變。其中,上海天岑和上海嘉印被曼巴特(張家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安徽國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取代,其他三家并沒變化。
而這一次增資方案發布后,經過一年多的等待,三星財險的增資終于落地。
面對穿透式監管,社會資本能進入保險業并非容易之事。不過,其中也不乏幸運兒。
例如,泰康養老在今年年初發布的增資方案,擬增加注冊資本10億元,以滿足泰康養老業務發展和償付能力需要。增資后,泰康養老的注冊資本將由40億元變更為50億元,而這筆資金來自于大股東泰康保險集團。
在這份增資方案發布不久后,3月30日,泰康養老就收到了監管的批復。
縱觀養老險公司的增資之路,除了與股東實力有關外,還與政策導向相關聯,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支持養老產業發展,其中商業養老險成為發力的重點,此前就有養老險公司通過增資來提升實力,滿足監管要求。除泰康養老外,匯豐人壽、英大泰和財險等險企的增資之路也較為順暢。
并不是所有增資險企都這么“幸運”,仍有大部分險企在等待的路上。據『A智慧?!唤y計,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來有23家險企在中國保險業協會網站公布增資申請,其中既有大型險企,如太保壽險、太保財險、國壽財險,也有中小險企,如都邦財險、愛心人壽、德華安顧人壽等,且中小險企占大多數。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險企在增資的同時,也完成了股權變更。例如,中韓人壽通過引進5家中資股東,其外資持股比例降至24.99%,中韓人壽從合資險企變為中資險企。除此之外,最近新公布增資計劃的德華安顧人壽,也同時面臨增資和股權的變更。
不可否認,中韓人壽在獲得增資后,其償付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其2022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顯示,最新風險評級結果仍為C類。對此,中韓人壽表示,“公司引戰增資已于7月份得到監管批復,三季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大幅提升,可資本化風險指標得分情況也顯著好轉”。
之所以苦苦尋求增資,關鍵原因在于滿足“償二代(||)”對資本的要求。
據銀保監會最新披露數據顯示,第三季度末,納入審議的181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2%,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9.7%。其中,43家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為A類,114家保險公司為B類,15家保險公司為C類,9家保險公司為D類。
2022年11月23日
難熬的保險業:償二代(||)下風險綜合評級引關注!A類近半降,不達標者增加!
這一數據直接揭示了當下險企的真實經營現狀,越來越多的險企步入“不達標”的行列中。為此,有業內人士預判,未來將有更多險企加入到增資的行列中。
面對多變的資本環境,仍有一些險企尚未尋得資金“補血”。畢竟,經濟環境下行,資本投資相當謹慎,再疊加監管對股東的穿透審查,讓增資之路變得異常艱難。
例如,安心財險的增資遲遲未到。據悉,早在2020年時安心財險就發布增資公告,但是幾經波折仍未果。目前,“明天系”險企,破產的破產,股轉的股轉,雖趨勢明確,但接盤者尚未浮出水面,未來仍有一段時間需要等待。
除了尋求股東、社會資本增資外,發債補充附屬資本也成為一大趨勢。近期,民生人壽與英大財險分別獲批發行不超過30億元、15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另外,新華保險(601336)也計劃發行不超過20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人保集團計劃發行不超過180億元的資本補充債券。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