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襄三藏
近日,新冠相關保險再上熱搜,成為輿論關注對象,如同之前的隔離保險,這一次依舊滿是槽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實上,過去三年的疫情防控中,疫情相關險種不時冒出,出盡風頭。
按理說,在防控方式調整后,民眾對于個人及家庭健康的關注會進一步增強,不止是相關的醫療藥品與器材,對于保險保障也將釋放更多的需求。
這對一直認為我國人民保險保障意識不強、接受程度不高的行業而言,應是個難得的發展契機。
然而這一次,在我國最新防疫政策發布后的第一時間,不僅沒什么險企“乘勝追擊”,滿足這已經寫在人們臉上的迫切需求,反倒是之前各類帶有新冠保障責任的“新冠險”被眾多媒體報道,正在大面積退市、下架。
按照很多報道的描述,這些產品的緊急下架,是在政策變化之后,保險公司的預期賠付率上升,特別是原本不確定性的確診風險將不再具有可保性。
加上今年上半年,臺灣地區便因為防疫險的理賠激增,甚至達到了保費的數倍,造成了行業性大虧。
這些都讓保險公司“新冠險”的火速鳴金收兵,看上去似乎既合情又合理,但不知道是否合規或者合法。
縱覽林林總總的新聞,和網絡上曬出的各色照片,這次退保的不是消費者了,而是銷售產品的保險機構了。何其滑稽。
是什么讓新冠疫情從保險公司眼中的“可保風險”,變成匆忙下架皆是麻煩的不可保風險了?或者這從來就是不可保風險。
事實上,絕大多數帶有新冠責任的產品,基本上都是以重癥及身故責任為主,在形態上有專門的特定傳染病健康險,增加新冠保障的重疾險,以及部分加入相關責任的意外險、責任險等。
按照如今國內國外的相關統計數據來看,新冠的重癥率早已達到了一個非常小的水平,而且很多不幸身故的病例,也大多要么年紀較大,在核保范圍之外,要么是由于其他既往病癥。
這也意味著,就算在現在的情況,重癥數量可能出現增多,但如果產品有足夠覆蓋程度的話,賠付率仍然在一個健康的范圍。
如今下架的很多產品,則主要是包括了住院津貼、隔離津貼、輕癥責任甚至確診責任的,部分產品也正是打著“核酸陽性便能賠付”的噱頭,而在前些時期的防控政策下,全國確診一直控制在較低的數量,且無論是確診、住院還是隔離,在理賠中都需要醫院、社區及衛生部門的相關材料證明,還有著一定的臨床診斷指標的要求,想要得到賠付也并不容易。
雖然防疫政策放開后,這些產品的確會面臨一定的理賠激增,但在目前醫療資源面臨擠兌的情況下,本人們身就很艱難的就醫問診。特別是普通癥狀以下基本上不可能得到醫院的診斷和證明,保險公司其實仍處在“穩贏”的局面。
實際上,之前購買過相關“新冠險”,在防疫調整后試圖理賠的用戶,便很多都被卡在了理賠材料的環節,在如此醫療局面中,用戶必須排長隊、做檢查,結果也很可能因為指標達不到標準,甚至是核酸點取消后沒有地方提供核酸證明,或是要提供醫院幾乎不可能開具的還有具體CT值的核酸報告,而頂著不適的身體白忙活一場。
這些光看起來,都足以讓人血壓飆升,退避三舍,而薅到保險公司羊毛,甚至像之前“航意險”那樣讓保險公司大出血的機會更是基本為零。
那么,讓如此行業性地下架“新冠險”,到底還有什么難以啟齒又不得不做的理由呢?
也許,險企真正擔心的也許并不是賠付過高,而正是自己的“不賠”,尤其很多產品當初上架的時候都打著新冠保障的旗號,在理賠時又能名正言順、合法合規地拒賠。
當然,依照條款、合同及約定進行保險銷售與服務,本身是行業市場運作正常而健康的表現,但很多行業主體在經營展業中,仍然習慣性地進行產品炒作,盲目夸大甚至歪曲產品的某些功能和意義,使客戶在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便購買了產品,使得誤導銷售始終成為困擾行業發展、影響行業形象的重要問題。
可以說,在之前對于新舊重疾切換、產品定價利率變化等的眾多炒作中,都有著鮮明的體現。
就像很多“新冠險”產品,平臺和險企都以突出的新冠相關保障吸引用戶投保,甚至在防疫政策調整之后,還有平臺借停售來推廣營銷。
而產品的具體條款繁瑣而細微,對于條款的認定和解釋更是不便查詢、理解,乃至需要一定專業知識,并且解釋權還在險企一方,這勢必出現用戶對于產品的認知、期望,會與實際應用出現大幅度的偏差。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如果這些產品不下架,更可能的情況是海量接踵而至的消費糾紛與投訴,在產品“賠穿”之前,公司的運營服務就將被徹底擊穿。
而屆時擺在險企面前的,不僅是自身名聲的又一次社會拷打,還會讓看人們更清楚地看到,作為一家險企專業立足的風險經營能力是多么的脆弱。
回顧疫情三年,盡管險企多喊過保障防疫、支持復工復產,但大多數舉措都是具有行政色彩的保險捐贈甚至公益服務。
能留在人民與社會記憶中的,不外乎是從扎堆為不幸去世的某位醫生捐險賠付開始的,理賠款據稱達到千萬級;
后來又出了紅極一時,又在封控政策出現迅速銷聲匿跡的隔離險;
當然也包括這一次下架的“新冠險”……
偏偏這些,還都是跟保險行業的保障專業性,密切相關。
聯想多年來行業不斷提及的人們的保險保障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和不斷吐槽的“保險這也不賠,那也不賠”老梗,這次的“新冠險”著實又以自黑的姿態,貢獻了一個全新的段子。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下一篇:最后一頁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