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新勢力第一梯隊完成上市乃至雙重上市后,第二梯隊的造車玩家也迎來了自己的上市周期。從最新進展來看,零跑汽車領跑其余同行,即將成為第四家登陸港交所的新勢力品牌。
8月29日,銀柿財經從港交所獲悉,零跑汽車已通過上市聆訊。據聆訊文件,中金公司、花旗、摩根大通等將擔任本次IPO的聯席保薦人。
據招股書,零跑汽車計劃將籌集到的資金40%用于智能電動汽車研發、25%用于提升生產能力、25%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10%用于運營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有關零跑汽車IPO的具體融資金額和日期,目前尚未披露。
港股第四家新勢力
作為最早一批新造車品牌,零跑汽車成立于2015年,至今已累計完成6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115.6億元。
今年1月,零跑汽車將工商注冊資本增長220%至29.08億元,被視作上市前準備。1月底,證監會公布了零跑汽車赴港IPO的審批材料,3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從零跑汽車的股權結構看,零跑創始人兼CEO朱江明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9.15%,第二大股東傅利泉持股9.01%,朱江明傅利泉夫婦為一致行動人,構成公司單一最大股東集團,直接及間接持有合計31.01%的股權。其中,朱江明為最大股東集團的實際控制人。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零跑營收分別為1.17億、6.31億、31.32億元;經營虧損分別約為7.31億、8.70億、28.68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8.10億元、9.35億元、26.29億元。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為19.92億元,經營虧損為10.72億元,經調整凈虧損為9.69億元。
目前,零跑共擁有4款車型。自2019年交付第一款量產車純動轎跑S01后,零跑以一年一款新車的節奏陸續推出微型車T03、中型SUV C11和中大型轎車C01,并憑借T03成功打開市場。
2021年全年,零跑共計交付43748輛新車,同比增長443.5%。今年4月,零跑憑借9087輛的交付量首次成為新勢力交付冠軍;1~7月,零跑汽車累計交付64038輛,這一數字已遠超出其去年的交付總和。
零跑汽車表示,新車C01預計于今年三季度開啟交付。未來計劃以每年一到三款車型的速度,于2025年底前推出7款全新車型,涵蓋各種尺寸的轎車、SUV及MPV。
零跑底氣何在
如果說銷量攀升是零跑沖擊港股的底氣所在,那么成功上市后,零跑所面臨的問題之多遠非銷量增長可以解決。
從披露的數據看,2021年零跑汽車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為-10.18億元,投資活動現金流為-30.03億元,融資活動現金流為82.59億元,現金流緊張。同時,如同所有新勢力難逃虧損一般,零跑三年虧損超40億元,今年一季度虧損近10億元,通過上市融資“回血”迫在眉睫。
零跑陷入此番境地,與其不夠理想的毛利率脫不了關系。2019年~2021年,其毛利率分別為-95.7%、-50.6%、-44.3%,雖然逐年改善,但以2021年的交付量和經營虧損計算,零跑基本處于賣一輛虧6萬的狀態。而同一時期的“蔚小理”均已實現毛利率轉正。
作為應對,零跑借助低端車型T03打開市場后,緊接著便推出中高端車型。C11自去年10月開啟交付后銷量節節攀升。今年7月,C11銷量為6582輛,占零跑總銷量的54%。據稱,還未交付的C01發布后不到一個月訂單已突破5萬輛,后續表現值得期待。
杭州一家零跑體驗中心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T03以走量為主,由于電池等原材料成本上升,之前幾乎都是 ‘賣一輛,虧一輛’,現在部分顏色有現車,其余的等車時間在一個月左右;C11的話,高配定制車型需要等待一兩個月,其余車型中慈灰、星河銀等熱銷顏色有現車;此前推出的S01轎跑,因為受眾較少,目前基本已經處于停產狀態。”
記者注意到,該店內僅有T03、C11展車各一輛,新車型C01的宣傳圖文已換上,而C01展車則要等到9月末才會到店。
對于未來零跑產品線的取舍,上述銷售人員猜測,“目前零跑的客戶群體還是以C端為主,售價更高的新車上市之后,T03的交付可能會逐漸放緩,未來可能會推出緊湊型SUV的新車進行補位。”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智能網聯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林示指出,“目前來看燃油車仍然具備成本優勢,新能源汽車不往中高端走,是沒有前途的。”林示補充道,“事實上T03在微型車市場的定價也算高的,零跑并沒有采取低價策略。”
此外,零跑汽車的底氣可能還來自其七年的全棧自研。零跑以“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具有全域自主研發能力”的新勢力品牌自居,在技術方面對標特斯拉,甚至曾聲稱智能化領域要在三年內超越特斯拉。
不過從零跑近年的研發投入看,2019~2021年,零跑用于研發的費用分別為3.58億元、2.89億元和7.40億元。僅以2021年作為對比,“蔚小理”的研發投入分別為45.92億元、41.14億元和32.90億元,特斯拉更是重金投入25.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9.63億元),相差甚遠。
對此,朱江明曾回應稱,零跑用14億開發三款車是走的節儉路線,即使很多人對如此低的費用感到不可置信,但恰好證明零跑全棧自研的成功。
林示則認為,“研發費用低跟此前為低端微型車有關,后期走高端路線,質量化應用越多,則研發費用自然會隨之提升。”
至于研發投入增長后的盈利問題,短期內可能還沒有答案。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