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的高水平開放平臺,江蘇自貿試驗區雖然掛牌運行僅僅3年,但借助聚焦重點領域創新、培育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三個片區差異化探索等一系列舉措,這里已成為高質量創新、高水平開放發展的“高產田”。
截至目前,江蘇自貿試驗區總結形成了19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11項在全國復制推廣、88項在省內復制推廣。2021年,自貿試驗區完成外貿進出口5914.9億元,占全省11.3%;實際使用外資24.1億美元,占全省8.4%,外貿外資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3年來,江蘇推動自貿試驗區與省內57個國家級開發區、國際合作園區等重點開放平臺聯動創新發展,制定出臺5個方面20項支持政策,持續放大自貿試驗區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我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扎實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質態得到明顯提升。”江蘇自貿試驗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推動制度型開放方面,江蘇自貿試驗區對標CPTPP、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開展專題研究,制定出臺支持全區探索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的4個方面、38項政策措施,聚焦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公平競爭等重點領域開展先行先試。在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江蘇制定出臺支持自貿試驗區貿易投資便利化改革創新17項政策措施,將港澳投資旅行社等審批事項賦予自貿試驗區實施,全省首個外資獨資醫療機構落地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率先探索高端制造全產業鏈監管創新,試點企業進出口額同比增長60%;探索長三角一體化海關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協同試點,為企業節約三分之一的查驗時間;探索國際班列集裝箱“船車直取”零等待,中轉作業時間、單箱中轉成本相比之前分別壓縮75%、60%;首創中歐班列“保稅+出口”集裝箱混拼模式,幫助企業節省73%的物流成本,節約發運等待時間15天以上。在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方面,支持銀行為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資金結算服務,搭建新型離岸貿易綜合服務平臺,2021年業務結算量同比增長190%。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升級擴容蘇州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和“服貿通”中新數據專線,上線“服貿云”中新云網服務平臺。
3年來,江蘇自貿試驗區積極推動開放與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做強創新鏈、做優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形成了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園區內,獲批建設了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還賦予自貿試驗區與設區市同等的高新技術企業推薦申報權,自貿試驗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3500家、占全省9.5%。
與此同時,三個片區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南京片區聚焦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創新先導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片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500家,落地投運劍橋大學南京科創中心、國家基因與細胞實驗室、EDA創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創新載體;實施海外人才合伙人計劃,集聚海外創新人才和留學歸國人員7000余人。
蘇州片區圍繞“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產業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功能定位,發揮中新合作優勢,推動開放與創新深度融合。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顯著增強,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加快打造。持續深耕中新開放合作,推進共建國際化走廊等46個中新合作項目,新加坡蘇州商務中心、園區新加坡國際商務合作中心啟用,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調解中心落戶,中新企業家“面對面”平臺上線運行,發行全國首單中新合作自貿區債券。
連云港片區著力打造東西雙向開放門戶,加快建設亞歐國際重要交通樞紐,“一帶一路”交匯點戰略支點功能不斷完善。中哈物流中轉基地開通至俄羅斯中歐班列,“韓國—中國(連云港)—波蘭(馬拉舍維奇)”國際班列整列首發,進出集裝箱量完成19.96萬標箱,同比增長12.27%;中歐班列(連云港)運營線路增至7條,線路輻射面不斷擴大,2020年、2021年中歐班列分別開行553列、619列,同比增加17.27%、11.7%,位居沿海港口前列。(晏瀾菲)
X 關閉
X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