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刺實現“雙碳”目標再“加碼”。8月23日,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在綜合考慮申報地方工作基礎、實施意愿和推廣示范效果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了23個地方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專家表示,通過金融手段以及合適的市場機制,有望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碳交易中,給整個市場提供流動性。此次公布氣候投融資的試點,未來可能會獲得針對氣候投融資方面政策的支持。
23地先行先試
8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為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根據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精神,在綜合考慮申報地方工作基礎、實施意愿和推廣示范效果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了23地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
劉友賓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支持和指導試點地方建立各相關部門間的工作協調機制,積極培育具有顯著氣候效益的重點項目,加強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的監管,積極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同時定期組織對試點工作進展和成效進行總結評估,及時梳理試點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好的做法,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何為氣候投融資?根據《通知》的定義,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吳微表示,此前資本市場上就存在綠色金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通過金融工具促進綠色發展的手段。此次公布氣候投融資的試點,未來可能會獲得針對氣候投融資方面政策的支持。
提速投融資流動
“雙碳”目標下,氣候投融資成為新的賽道,而氣候投融資的實現,也與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立緊密相關。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市場中交易產品的“主角”是碳配額,即政府分配給熱電企業等重點排放單位的溫室氣體排放限額。減排工作做得好的單位,可以在碳市場上出售自己的剩余配額,而排放超限的單位就得花錢購買配額。
由此,碳排放權配額可以直接上市交易轉化成“真金白銀”,也便具有了融資質押物的屬性。“企業通過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來實現收益變現可能會需要較長時間,而通過氣候投融資將配額的潛在收益權作為抵押品去獲得融資,豐富了企業的融資手段,也更加快速。”吳微說。
融資手段的豐富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資金不足已成為推進“雙碳”工作的一大瓶頸。“要實現碳中和,我們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目前仍然存在巨大資金缺口,所以在這個階段,氣候投融資在整個碳中和變革中占據重要地位。”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說。
吳微表示,目前大部分的低碳技術在發展初期可能面臨著發展成本較高、,投資的回收期較長的問題,以風電項目為例,一個風電項目可能要一二十年時間才能夠收回投資成本。這種情況下,企業到金融市場上以市場利率進行借貸的話,可能少有企業愿意投資。通過氣候投融資的手段,可以幫助企業獲得合適利率的信貸,可以更好地促進低碳技術的投資和應用。
氣候投融資還有助于解決碳交易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問題。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成交量還不高,主要以大宗商品交易為主,愿意為綠色低碳項目融資提供低利率的投資者也比較少,整個市場的流動性比較低。“通過金融手段以及合適的市場機制,有望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碳交易中,給整個市場提供流動性。”吳微說。
上線“新操作”
氣候投融資將給試點地區帶來哪些影響?作為試點之一的武漢市武昌區,未來將將加快形成更加精準的碳定價體系,建成全國碳市場的核心節點、結算樞紐及碳定價中心。
武漢市武昌區副區長張權指出:“全國首單碳排放權的質押貸款、,湖北首單水環境治理項目綠色債券、,湖北首筆掛鉤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等產品,都是在武昌率先推出的。我們準備以中碳登為基礎來吸引和培育一批碳要素機構在武昌集聚,鼓勵綠色企業上市融資。”
值得關注的是,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碳登”兩大市場運營機構都在武昌,在這里進行氣候投融資試點,有一定優勢。
北京市密云區也是本次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的23個地區之一,密云區生態環境局介紹,密云區利用北京市綠色交易所的優勢,建立激勵措施、交易機制、標準制定等一體化的政策指引,為市場提供良好的氣候投資政策環境,為重點排放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政策支撐。
密云區生態環境局則表示,通過氣候投融資試點,實現保水、降碳協同發展,到2025年,實現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計降低21%,森林覆蓋率達到70%,實現氣候投融資信貸余額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帶動資金50億元。
吳微認為,選擇在北京、武漢等城市進行試點,與當地本來就具有碳交易市場有關,可以在當地對研究減排的現有基礎上,提供更豐富的工具和手段,幫助這些試點更好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袁澤睿
X 關閉
X 關閉